文革回忆:那时的过节食品供应
文革回忆:那时的过节食品供应作者:石人眼
又到春节,去市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售货员都想拉顾客到自己的柜台,能多卖一件是一件——经济学上叫“买方市场”。
可这并不是一直这样的,文革时是“卖方市场”,所有的商品供应都非常紧张,一切商品,不是有钱就能买的,要凭票供应,买粮食要米票面票粮票,买衣服要布票。买个“大件”就是手表、缝纫机等,要“工业券”,买副食品要副食本登记薄……有个不要脸的砖家说60年代人口大量减少是“户口登记的错漏”——没有户口根本就没有上面那些各种票证,没有那各种票证根本无法吃饭、穿衣,吃穿住行没一样能离开,还“错漏”?那你能活吗?就欠让这个叫兽回到那票证的年代,然后没收他的户口本算做“错漏”,让他活一个试试!
有些人为了维护文革,什么瞎话都敢说,但是没有一个维护文革的人能够承认那时的事实。
我只说事实,象小崔那样,实话实说,有一说一。
那时的多数家庭都很穷,我家也一样,每个月,父母都要借些“互助金”才能度日,我的零花钱是每月五分——就是那时的一根“奶油冰棍”的价格,而“红果冰棍”、“小豆冰棍”是三分钱一根,这五分钱够买一根,不够两根。只有水果糖是一分钱一块(买过),而“奶油糖”价格不等,最便宜的是两分一块,也能论斤称——当年那是很奢侈的、可以炫耀的事情。而对于穷人家,即使在过春节时要买糖去走亲戚,也不敢都买高级的“奶油糖”,只好让收货员再称一些最便宜的水果糖掺进去,或者买商店里早已混合好的各种糖都有的“杂拌儿糖”,便宜一些。如果谁送理全部都是“高级奶油糖”——那是有钱的主了。
那时过节讲究送“点心匣子”,其实就是一种长方形的纸盒,几种点心各称一点放进去,既好看又实惠。那时有别人来家里送“点心匣子”,我是没有丝毫高兴的劲头的,不是我眼高,而是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点心匣子”我们根本吃不到,还要送出去,只是在我家过一道手而已,父母可以省一笔钱。我不敢说自己非常懂事,但是我从来没有提出过要吃这点心的要求。那时的日子艰难到孩子们都懂事早。
那时的平常日子,完全不提供各种干果类小食品,只有在过春节时,城市居民户口(又涉及到户口了!)凭副食本登记薄和户口本每人准许买半斤花生、三两瓜子——每家过春节差不多总共只有一、二斤花生瓜子而已!而且这又不是我们能吃的!必须一直留着,准备过节来客人时,招待客人时让客人吃,否则就没有能待客的小食品!
于是我就特别盼望过春节时走亲戚——现在小孩盼走亲戚是盼“压岁钱”,而那时我只盼可以在亲戚家大吃花生瓜子,因为他们家孩子多,按人头供应的可买花生瓜子数量就多!我们到那里是客人,就可以随便吃了!
那时过节父母是不提供专门买爆竹的钱的,我买爆竹都是一分一分攒下的零用钱,以及我负责“卖废品”留下的钱。买来爆竹,那时的普通鞭炮叫“小鞭”,一般一百头一个包装,价格是两毛零一分,我没有太多的钱,一次过春节只能买大概三到五包左右,和弟弟一起玩。放时要把“小鞭”拆开,一个一个地放——哪里象现在。一放就是“一万头”——想都没想过。有件事现在想起来有些后怕——那时临近过春节时,我都要攒一些玻璃药瓶——那时的药都是装在小玻璃瓶中,用软木塞封装。等到过节时,一个一个地把“小鞭”放在药瓶中去崩,那药瓶很结实,一般都要两、三个“小鞭”才能崩碎药瓶。这增加了我们放鞭炮的乐趣,但是暗含着的危险哪里是我们小孩子能知道的呢?
为了增加零食,我们也会自力更生,不少同学都在大杂院里的空地上“开荒种地”,我也不例外,从一个叔叔那里要来葵花子种下去,还曾上街捡马粪施肥,也能收一些瓜子,或者当时就吃,或者炒熟等过节吃——这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所得。其中就又有危险在内L当时满胡同里都是野生的蓖蔴,我们会去捡蓖蔴子回来种蓖蔴,蓖蔴特别皮实,很快就能收一堆蓖蔴子,但我们也不知道干什么用,只是知道不能吃,但蓖蔴子花花的很好看,大概都砍着玩了。但真不知道有剧毒——活着好险!
正因为自己的童年是那样贫穷落后、匮乏的文革生活,所以我不愿回到文革!也不愿后代们回到文革!那些要回文革的是什么玩意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