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代好苦:前不如民国后不如改革(图) .
1917年的大豆腐巷:影像源自美国杜克大学
历经军阀混战,八年抗战,再加上政府腐败,当1949年解放军进城时,人心所向,老百姓嫁给了毛主席。
又是土改,又是镇反、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到了六十年代,不论从吃穿住行,人们普遍敢怒而不敢言,今不如昔。本博秦全耀可以做证,我的一个住在大豆腐巷的街坊金有钟大爷就是因为嘴上少了个把门的说了几句实话文革时被枪毙的。
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毛泽东时代的我,只在东来顺吃过一次涮羊肉。爷爷说:肉吃多了妈打,我也钱不够。今天的生活苦啊,比不了民国。吃肉饼时,东来顺门口的阶级斗争宣传栏,控诉丁老掌柜如何盘剥工人。爷爷对我说,咱北京有“三顺”,东来顺、天义顺、永昌顺,都是他们哥三个开的,人都很好。
爷爷退休后工资29.7元,生活状况下降。到了文革又被强行降到16元。一直到他老人家1979年去世。改革好日子来了,爷爷走了,没赶上。这辈子的命好苦。
有人要写猪市大街这个我成长的地方,于是便谈了这些:前不如民国,后不如改革,毛时代好苦!
在今天的东四大街,道路两旁满眼的时髦小店,是都市少女们经常光顾的地方,然而仅仅在六十多年前,依然林立的店铺中高挂着的可全是些猪肉,所以直到今天很多老北京仍然用过去的名字称呼这条街——猪市大街,因为这里曾经是北京著名的生猪交易集散地。明朝年间,在北京内城东部以东四为中心,以东四牌楼为基点,朝西叫作猪市大街,简称猪市。这条街上,历史上曾经分散着数十家猪店和猪肉铺,它们每天连夜将当天收购来的生猪宰杀,以便第二天摆上案台供大家购买。这种程序年复一年,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种景象才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大豆腐巷是猪市大街上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原来这里曾是京城最大的肉市。整条街里,胡同两边都是卖猪肉的摊子,这些摊主都是山东人,买卖实在,猪肉新鲜,逐渐生意就越做越红火。当年与大豆腐巷一街之隔的隆福寺街一带,是宰猪的地方,那里宰了猪直接就拉到大豆腐巷出售。现在的五四大街,当年叫猪市大街,因为街里全是贩卖生猪的,五四大街是后来才改的名字。
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还是北京肥皂供应中心,一堆肥皂店。在大豆腐巷南口有一家生产蓝花皂的铺子叫方猪林。蓝花皂是一种长条的肥皂,因为肥皂是白地儿上有蓝色的斑点而得名的。那时家家户户基本都用这种蓝花皂,现在老一辈的人都知道。他家生产的肥皂主要是用猪油做的。
猪市的兴盛带动了东四地区的商业繁荣,当年在东四周边方圆几里地之内,还出现了一些动物集市,如大鹁鸽市、小鹁鸽市等。牌楼西北有马市大街,即今天的美术馆东街。从今天的东四十字路口往南不远,有一条礼士胡同。在这张清末年间出版的帝京舆图上,它的名字是驴市胡同。从驴市胡同再往南,就到了灯市口和米市大街,这是沿用至今的两个地名。在这些昔日的市场当中,灯市的繁华最盛也名声最响。据史料记载,灯市生意兴隆时长约一公里多,每到夜晚,街的两边灯似繁星花似海,车如流水马如龙,其热闹景象,已非一般笔墨可以形容。
由于民国时是市场经济,猪市大街一带的居民在生活上因猪而受益。解放前夕,爷爷租下了汪元昌茶叶铺的一间十平米铺面,开了家“全生永”估衣店,把收上来的旧衣服经过奶奶缝补,又都卖出。
1976年,北京25中的汪纯老师对我说:猪市大街的孩子出身都不高贵,可知识结构好。当然啦,往东对外文委、文化部。往西中宣部、学部、红旗杂志、北大红楼。往北隆福寺,一条街四家电影院。往南北京人艺,商务印书馆、全国文联。四面八方在熏陶,知识获取少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