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神话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登陆论坛,无广告弹窗免费杀毒软件下载
查看: 494|回复: 0

[转帖]汪精卫五个子女不为人知的晚年结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7 17: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汪精卫五个子女不为人知的晚年结局

Boyertown 于 2014-11-29 8:39:2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来源:一青博客
    离纽约不远,一个林木扶疏的老人公寓里,住着一对华人夫妇。美国邻居们不会想到,这两位耄耋老人有一重在华人看来比较敏感的身份:他们是汪精卫的女儿汪文惺和夫婿何孟恒。汪精卫与妻子陈璧君共生有六个子女,除了第五个夭折,其余都很长寿。这些子女多将往事尘封在心底,讳莫如深,唯一肯谈家族掌故和个人身世的,只有汪文惺夫妇。《环球人物》驻美国特约记者高伐林曾多次登门拜访,撰文《汪精卫的女儿女婿细述往事》细述大半个世纪以来汪氏家国风云。
    长女曾在农场卖花
    汪文惺老人已经95岁了,她出生在法国。汪精卫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与陈璧君结了婚。他不肯当官,说推翻了帝制应该好好学些建设本事,夫妇俩与几个反清生死之交一起到法国留学,1913年春在那里生下儿子,1914年底又生了老二,即汪文惺。
    汪文惺是个早产儿,生下来只重三磅(约合1.3公斤),医生认为她随时可能夭折。后来,汪精卫夫妇回国协助孙中山,投入到跟袁世凯的较量中,看护女儿的责任,就交给了和汪精卫夫妇一同到法国留学的方君瑛、曾醒。
    汪精卫最信任的人,就是方君瑛、曾醒这几位。方君瑛是中国第一个在欧洲获得数学学位的妇女,曾醒是方君瑛四哥的遗孀,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同盟会。他们三家关系密切。汪精卫长子名为“文婴”,就是为纪念方君瑛(婴、瑛同音),而汪文惺的得名,则是为纪念曾醒(惺、醒同音)。
    在他们的照顾下,汪文惺不仅没有夭折,后来还出奇地长寿,迄今身体健康,拄着拐杖到处走,经常出现在华人社区的各种讲座、展览上,随身的提包里总是放着一本《红楼梦》。她的性格很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年过八旬时居然还敢骑马。比她小一岁的丈夫何孟恒,本来身体更好,直到92岁,才在晚辈的苦苦相劝甚至软硬兼施下,放弃了自己开车。今年因为胃部动了手术,才不得已坐上了轮椅。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警醒了全国人民,尤其是热血学生。十几岁的汪文惺,正在江苏无锡念书,也与同学一起举着小旗,高呼口号,到南京国民政府门前请愿,要求抗日,要求惩治卖国贼。她懵懵懂懂,并未意识到自己怒火的对象,也包括自己的父亲----汪精卫那时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
    1934年,汪文惺和何孟恒订婚,1939年两人正式结婚。抗战胜利后,他们在香港度过了30多个春秋,先是办了一个小花卉农场。何孟恒是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的毕业生,对于怎么让植物生根、抽条、开花,他有足够的本事。他俩回忆起那一段芬芳四溢的日子,还一个劲地乐。
    夫妇俩生了三个女儿,最初,汪文惺在家相夫教女,帮着料理农场事务。直到第二个女儿大点了,才出去学缝纫----这倒符合古话所说“男耕女织”的境界。然而,现实严峻:农场连年亏本,只好卖掉。何孟恒在小学教过英文,到香港人口登记局当过办理补领身份证的小职员,晚上则翻译英文小说赚几文稿费,还曾失业了10个月;汪文惺后来毕业于香港教育司教育训练班,在多所私立、公立小学任教,1970年退休。
    这个家庭度过了一段困难时期,直到何孟恒去香港大学植物系应聘,找到了与所学专业对口的饭碗,才算安稳下来。1981年何孟恒退休时,三个女儿已经先后赴美国留学、就业、成家,于是老两口也来到美国定居,一晃已20多年。
    替蒋介石挨了三枪
    汪精卫在政坛上大起大落,忽而上台,忽而下野,忽而远遁,忽而归来,不可能不影响到子女的命运。汪文惺夫妇经历的国事、家事像过山车一样令人头晕目眩、翻覆突变。两位老人晚年投入最多精力的,就是搜集、整理关于汪精卫的文物和史料。他们认为,汪精卫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坛风云人物,孙中山遗嘱的起草者和执行人,因其晚年行径“国人皆曰可杀”,致使其卷入的重大历史事件、牵涉的重要人物,以及折射出的社会内涵,很长时间在海峡两岸都成为“禁区”,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作为汪精卫的后辈,更作为许多事件的亲历者和目击者,他们有责任提供翔实可信的史料。在汪文惺帮助下,何孟恒写出了一篇篇回忆录,以及一部关于汪精卫与现代中国的专着手稿。
    比起担任过汪伪政权公职的哥哥汪文婴,他俩没有职务,回忆能够更超脱、客观;而比起弟弟妹妹,他们跟汪精卫的接触更多,史料更丰富。
    老两口首先谈到“刺杀”:“人们都知道,汪精卫的一生跟刺杀有‘不解之缘’。第一次是1910年,他谋划在北京银锭桥用炸药刺杀摄政王载沣,结果被捕,差点丢了性命,在狱中写出那首‘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那时,我们还没有出世。但是第二次,我们就赶上了。”
    1935年11月1日,**在南京召开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后中央委员合影,秩序混乱。多疑的蒋介石临时决定不参加照相,也劝汪精卫不要出席。汪精卫觉得一、二把手都不出席说不过去,便参加了。合影刚完,一位摄影记者突然拔出手枪,近距离向正转身的汪精卫连发三枪,一弹射进左眼外角下颧骨,一弹贯通左臂,一弹从后背射向第六、七胸脊柱骨----就是这颗子弹,从此留在汪精卫身上,时时发炎,最终成为导致汪死亡的主要原因。
    枪声一响,众人慌忙躲避,只有**元老张继冲上去抱住刺客,张学良则一脚踢掉他的手枪。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当时担任**中央监察委员,她对闻讯赶来的蒋介石斥责道:“蒋先生,你不叫兆铭(汪的本名)干就讲明好了,何必下此毒手?”蒋涨红了脸有口难辩。
    经查明,刺客名叫孙凤鸣,激愤于中国丧权失地,便与几个伙伴密谋杀掉“卖国祸首”蒋介石。没想到蒋没露面,他们便对汪精卫开了火。
    何孟恒深受汪精卫信任,汪遇刺,他的司机第一时间驱车去接何。何回忆:“汪精卫被送上救护车时,虽然血肉模糊,但神智清醒。他用广东话说:‘阿杰(何的小名),不要怕,我没事,他们打不死我。’”汪精卫伤势严重,何孟恒就成了陪护,一到周末下课,便从南京赶去上海值班。
    我问:“汪精卫不是与张学良吵过架吗?张学良这次可救了他的命啊!”
    两位老人说:“是啊,父亲后来给二张各送了一支精美手杖表示感谢。不过,他与张学良的矛盾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救命归救命,原则分歧还是原则分歧啊。”
    “河内刺汪”疑点重重
    汪精卫第三次成为刺杀事件的主角,是1939年3月20日深夜。汪文惺夫妇这一次是现场亲历者。
    1938年12月,汪精卫夫妇带着汪文惺、何孟恒等人,从战时陪都重庆出走,经昆明到越南河内。蒋介石派人给汪精卫送去护照,希望他远去欧洲;同时又让戴笠派出得力部下陈恭澍率人前往河内行刺。那天深夜,刺客从后墙爬入汪的寓所,冲上事先判定的汪的卧室,用斧头劈开房门,向室内扫射。但最后打死的并非汪精卫,而是与他情同手足的秘书曾仲鸣。曾仲鸣是曾醒的十弟,其妻方君璧是方君瑛的十一妹。
    这次海外行刺,国内有过很多报道,行动组长陈恭澍也发表过长篇回忆录。但各种描述出入极大,陈说行动组只向汪精卫开了三枪,而有史料却说:“自动枪猛烈扫射,曾仲鸣身上中弹累累,连方君璧都中了四枪。”尽管对经过说法不一,但公认:刺客之所以失误,是因为方君璧刚来河内,于是汪将自己的卧室让出,才使他们当了替死鬼。
    没想到,这种“公认”遭到了汪文惺夫妇的断然否定。
    史料上说他们住的是“高朗街27号”,但何孟恒指出,他们住在高朗街25号与27号----是两个相邻、每层彼此相通的三层洋房。当年,汪精卫搬过几个住处后来到这里,汪文惺与何孟恒也是在这所洋楼结的婚。二老拿出他们画的住房格局示意图:两套房屋的一楼和二楼都是客厅、饭厅,住着亲戚、司机、卫士、厨师等十多人;27号三楼临街的前房,是整个洋楼最整齐的一间,原打算当作新房,摆着新家具;后房住着孙中山已故助手朱执信的女儿和曾仲鸣夫妇的长子。25号三楼临街的前房,是汪精卫夫妇的卧室,后房住着正度蜜月的汪文惺夫妇。
    我追问:“汪精卫夫妇没有住过你们说的‘最整齐’的27号三楼前房?”
    他们异口同声:“没有,他们从来没有在27号三楼前房住,搬进来后一直住25号三楼前房,从未移动。汪精卫连写文章都在自己卧室。”我又问:“曾仲鸣夫妇住进来之前,这间房没人住?”他们说:“没人住,只用来见客而已。”
    这让笔者不解,有史料记载,当时的刺杀行动组还租了街对面的楼房,从顶层用望远镜观察。“那么刺客从外面监视,应该看得见这临街的是一左一右两间房?”我问。二老回答:“这栋洋楼的前面没有楼房,相邻楼房是在右侧,如果他们从那里观察,只能从侧面看见27号前面这间房。”
    他们回忆:1939年3月20日晚,大家11点左右回房就寝。没多会儿,就被“砰砰砰”的声响惊醒。何孟恒起床走出房门,见汪精卫也正开门张望。
    何孟恒感觉不对,朝岳父轻声说:“回房,不要出来,我去看看。”他把妻子也推进岳父岳母的房间。
    何孟恒没穿鞋,走起路来无声无息。他沿着楼梯往下走了几步,“砰砰”声又起,他确信无疑:是枪声!往下望,见走廊灯亮着,二楼后面两屋相通的门口忽然伸出一只手,摸索到墙上的电灯开关,一下把灯全关了。何孟恒一怔,马上缩身回到25号前房,关紧房门,四个人背靠墙壁坐在地下。
    屋外枪声大作,夹杂着脚步声、敲击声。何孟恒悄悄走近阳台张望,看见对面十字路口街灯下有一人正向这边跑来,他立刻闪避,以免被发现。一会儿,没动静了,何孟恒再出门探视。他推开27号前房的门,来到床边,一伸手就摸到地上一滩厚厚的鲜血……
    两位老人后来拼合出事情的轮廓:“估计三四名刺客从后院越墙进入,一名卫士闻声出来看,遭到枪击;另一个跟出来的随从,俯身躲在汽车后面,也被扫射;刺客上二楼,用手电照到有人出房门关电灯,立即就是一排枪;三楼曾仲鸣和朱执信的女儿出来看,刺客已逼近,他们急忙一起退进前房(即曾仲鸣夫妇住的房间),锁上房门。刺客用利斧将门扇劈开一个洞,把枪伸进去扫射。朱执信的女儿蜷在门侧死角,逃过一劫,子弹都打在了曾、方身上。刺客原路撤离,丢下胶鞋、手套和两排未用过的子弹。”
    “汪精卫不是有卫士吗?你们没有武器?”我问。何孟恒回答:“手无寸铁。当时越南是法国殖民地,法国当局说,除了法国人,谁都不允许有枪。”
    汪文惺夫妇说:“曾仲鸣代汪精卫而死,这件事对汪的震撼很大。曾一直称汪精卫为‘四哥’,两人亦师亦友。他16岁随汪精卫赴法国留学,在**四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后担任过行政院秘书长、铁道部次长、**中央政治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何孟恒说,很多问题难以解释:“**一号人物派人出国暗杀二号人物,任务非同小可,应该志在必得。派来的据说是复兴社的高手,潜伏、监视多日,却组织得一塌糊涂,破绽百出。他们买了汽车在门口过去过来地观察,却不买望远镜,根本没有弄清我们各人的住处,连我们不只住在27号都一无所知。”
    何孟恒还指出,陈恭澍明知道行动组成员唐英杰,此前被派到天津就闹过笑话,却将成败攸关的侦查任务交给他。行动失败,陈恭澍声称做好了“交付军法审判”的思想准备,然而回到重庆,失误却“一风吹”,照样受到军统重用。
    五子女的下落
    汪文惺夫妇还向笔者谈了很多内情:关于汪精卫出走重庆的经过,关于汪精卫之死的细节,关于汪精卫许多诗词的写作缘起……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订正了汪精卫五个子女的准确信息,以廓清时下种种失真的传言:
    长子汪文婴,1913年出生。曾留德学习政治经济,后在汪政权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担任军需处长。现居美国加州。
    长女汪文惺,早年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学习,曾在香港多所小学任教。退休后定居美国新泽西。
    次女汪文彬,1920年出生。曾任印度尼西亚政府医药部门高级主管,后在印尼隐居当修女。
    三女汪文恂,1922年出生。早年为父亲整理文稿,曾任香港大学教育系教授,2002年病故。
    次子汪文悌,1928年出生。毕业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香港从事桥梁建筑,多次应邀回内地开展合作项目。
    笔者在汪文惺寓所墙上,看到一幅两代人合作的字画,汪文惺画了村童牵驴;何孟恒补上了山影树色;而上方,是汪精卫手书一首五言古诗,看似轻松诙谐,却饶有深意:
    “驴为哲学家,负重无不可。四足已蹩(biéxiè),一背仍磊(kē)。怡然逢孺子,引手释所荷。牵曳就刍秣,目动两颐朵。长劳得少息,此乐吾亦颇。泉声如引睡,芳草随所卧。” 分享: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给朋友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已获打赏(0)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打赏赞(5) | 踩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屏蔽此推广内容
回帖人:元府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29 8:52:13    跟帖回复: 凯迪云情报——发现信息价值   沙发一觉醒来,天都黑了~打赏 | 赞(5) | 踩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一钩新月凉如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29 12:43:44    跟帖回复:    第 3 楼 凯迪客户端下载——主流声音 触之泰然是非功过,真难评说打赏 | 赞(8) | 踩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12309a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29 12:48:21    跟帖回复: 消费观察——理性看待消费   第 4 楼茅与屎是汪精卫的儿子!打赏 | 赞(1) | 踩(51)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村干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29 12:52:47    跟帖回复: 思想者——给思想一个市场   第 5 楼打赏 | 赞 | 踩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汉书下酒004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29 12:55:01    跟帖回复: 第 6 楼远离华人  远离灾难打赏 | 赞(7) | 踩(1)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汉书下酒004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29 13:28:03    跟帖回复: 第 7 楼    汪精卫  千古一圣人。
自古圣人,都没有 好下场。已获打赏 (330)已经有 7 人打赏,共 330 分
打赏的猫友: hongliangzm swenli001 xiqin898 yktz 浪人1101 … [查看更多]
打赏 | 赞(53) | 踩(1)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汉书下酒004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29 13:33:32    跟帖回复: 第 8 楼    汪精卫 当年刺杀 摄政王  宁愿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 为理想献身。
这样的人,有着和孙中山同样的理念,理想的人,怎么可能 去作一个 明知要 千古骂名的 汉奸?
为了 与日本周旋,掩护和帮助蒋政府  宁愿再一次 选择 失去比自己生命更可贵的 名誉。
杀身成仁,圣人会作。但  为了取义,先毁灭自己的 名誉,尤其 对政治家,如生命一样的名誉
比圣人又如何?打赏 | 赞(81) | 踩(2)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汉书下酒004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29 13:35:43    跟帖回复: 第 9 楼向 汪的 子女  到敬!!打赏 | 赞(29) | 踩(3)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fengxh022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29 13:45:49    引用回复: 第 10 楼转至第8楼第 8 楼 汉书下酒004 2014/11/29 13:33:32  的原帖:
    汪精卫 当年刺杀 摄政王  宁愿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 为理想献身。
这样的人,有着和孙中山同样的理念,理想的人,怎么可能 去作一个 明知要 千古骂名的 汉奸?
为了 与日本周旋,掩护和帮助蒋政府  宁愿再一次 选择 失去比自己生命更可贵的 名誉。
杀身成仁,圣人会作。但  为了取义,先毁灭自己的 名誉,尤其 对政治家,如生命一样的名誉
比圣人又如何?
那些在他周旋下活下来的中国人的后代 骂他汉奸最起劲打赏 | 赞(65) | 踩(1)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汉书下酒004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11-29 13:46:10    跟帖回复: 第 11 楼谢轶群/文
    汪精卫的四个身份是:天字第一号大汉奸;民国四大美男子之首(另三个是梅兰芳、周恩来和张学良);孙中山政治遗嘱撰拟人;刺杀清摄政王的刺客。
    新时代的潮水,一浪一浪冲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垂死的清朝改善不了民生,抵制不了外侮,但其遍布全国的官兵,在镇压人民的反抗上还是有回光返照之力。这八次起义,全部失败,大批仁人志士倒在血泊中。
    清朝能否推得翻?连续八次失败,海内外民众都在灰心、怀疑,19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同盟会的领袖们陷在极其不利的舆论处境中。当时25岁的汪精卫,就是同盟会的重要首领,已任同盟会最早的三部(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之一的评议部部长3年。
    这个不利的舆论就是,在革命连遭重创、士气极为低落之时,反对革命的维新派不失时机地出来冷嘲热讽,最有影响力和杀伤力的,是极具社会威望的梁启超的文章。
    梁启超反对暴力革命,看到革命党人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他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一句“远距离革命家”,顿时成为同盟会领袖们的“符号”。以革命大话为号召,煽动人家子弟去送死,你们这些头头还是好端端地在国外活着,那么多次起义,你们自己怎么不上战场?死了那么多人,你们怎么一点事没有?这个指责,真是要命。
    随着梁启超的发难,一时在海外华人中掀起了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屋漏偏遇连阴雨,就在同盟会处境艰难之际。内部又闹起了大矛盾——有人指斥孙中山贪污!
    孙中山是革命阵营的最高领 导人,他的热情,他的才干,他的思想,他的品德,在海内外具有极大号召力,同盟会的革命经费,基本就靠他的威望在华侨华人中募捐筹集。这个革命派第一人何以被泼上这样一盆污水?
    这回发难者是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章炳麟。1907年,日本政府按清政府的强烈要求,驱逐在日从事革命活动的孙中山,离开时,日本朋友公开赠送孙中山的赠款就有2万多日元(当时普通日本工薪阶层的月薪不过二三十日元),而孙中山只给《民报》留下2000元经费,其余自己全部带走。而《民报》经费历来困难,饱尝没钱之苦的章主编发飙了,他说那些钱是送给革命党的,不是送给你孙某人的,你这样公款私用,损害了同盟会的威信,也叫捐款的日本朋友看不起——这个主编,我不干了,拜拜!这样,章炳麟的浙江派公开反对孙中山,宣布脱离同盟会,恢复他们以前的“光复会”。
    因为孙中山确实没有公开过经费收支情况,关于钱的事是最敏感的,这下陷入了被动,谣传蜂起。同盟会内部掀起了“倒孙狂潮”,以至出现了“要革命首先要革革命党人之命”的尴尬声音。
    在“远距离革命家”的批评和“倒孙狂潮”的双重打击下,同盟会的道义优势急剧滑坡,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人大量出现,一时间革命陷入失败的边缘。
    怎样度过这场危机?孙中山的事好办,他目瞪口呆听到对自己的指斥后,立即写下长长一份材料,将经费收入和支出详细一笔笔列出,椎心泣血地说,除了奔走中的食宿,他私人没有花公家一分钱。他没有说的是,相反,他的哥哥孙眉还为革命捐款一次又一次,在夏威夷经营农场的利润几乎全被这个弟弟象挤奶一样挤走了。
    那么,怎样以实际行动回击“远距离革命家”的挖苦、挽回舆论形势呢?汪精卫在忧心如焚中一边无条件支持孙中山,一边想出办法:他要去北京刺杀清廷高官,让社会看看,革命领袖可不是贪生怕死之徒,让怀疑人士重振信心。
    刺杀谁呢?汪精卫决心干一票大的,这样才有巨大影响。当时的皇帝是2岁的宣统,他就把目标锁定在溥仪他爸爸这一辈的几个大员身上。
    同盟会评议部长汪精卫当刺客,就是在这样危急的环境中决定献身的。一位骨干去当刺客,党人都觉得不合算,孙中山也不支持,汪精卫的朋友胡汉民等人更是反对得厉害。而汪精卫决心已下,箭在弦上了。
    陪伴汪精卫从事刺杀的,是一位南洋姑娘,她叫陈璧君。
    陈璧君是马来西亚华侨商人陈耕基之女,比汪精卫小9岁。陈耕基支持革命,多次为孙中山捐款捐物。秀才人情纸半张,孙中山的回报就是经常给他寄《民报》,陈璧君十分爱读这份报纸,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她爸爸曾为她和另一华商之子订下婚姻。陈璧君和他的未婚夫谈起对革命事业的向往,他的未婚夫皱起眉头说:“革命是男人搞的事,你一个女人家革命象什么样子?”陈璧君深感失望,就死吵活吵要父亲退掉了这门亲事,并得到了去日本参加革命活动的允许。在孙中山的特批下,陈璧君加入同盟会,在《民报》编辑部工作。
    1908年3月,汪精卫在马来亚的槟城和陈璧君相识,他们的故事倒不是才子佳人一见倾心,因为汪精卫是个有名的“道学先生”,不赌 博,不嫖妓,不酗酒。他的理念是革命家不能结婚,因为革命家生活无着落,生命无保证,革命家结婚必然陷妻子于不幸之中,让自己所爱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过。他发誓“革命不成功不结婚”,和陈璧君相识相处,一点儿女情长也没有。
    而正如此,陈璧君对这个英俊能干的男子就更倾心。
    汪精卫北上行刺,明知此行汪精卫有去无回,相伴者也凶险无比,陈璧君毅然相随。当时有人轻佻地说:“你反正有英国护照,被抓了英国领事馆自然会来救你的。”陈璧君听后一言不发,当场取出护照撕得粉碎。说风凉话者顿时羞得无地自容。
    那个时代的热血男儿就是多。汪精卫选中的一位合作者是四川人黄复生,汪精卫找到他吞吞吐吐还没说完计划,黄复生大笑起来:“你怎不直说?我和你一起去北京!”汪精卫赶紧强调此事是绝对没生还可能的,只要一下手,不成功是死,成功了照样惨死。
    黄复生朝他翻翻眼,说:“我参加革命以后,什么时候想过生死的问题?”
    另一个合作者不可或缺:要会制作炸弹。汪精卫选中的是喻培伦,喻培伦毫不含糊,爽快地答应了。
    这一群人,心中只有理想,没有安危生死。
    刺杀的计划目标是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2月底,载洵和载涛从欧洲访问返京,在载洵和载涛走出前门车站时,准备投掷炸弹将其炸死。
    这一天来到了。汪精卫、黄复生、陈璧君三人雇一辆骡车前往前门站,汪精卫和黄复生携带装有炸弹的皮箱在车站门口等候,陈璧君则在骡车上接应,准备载洵、载涛一从门出来,汪、黄二人就扔出炸弹,然后冲回来跳上骡车就跑。
    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危机四伏的清廷正努力挽回人心,搞了个廉政运动,载洵和载涛不摆架子,不设保卫,混杂在一般乘客中一起出站。于是,下车人流中,普通人里夹杂着红顶子官帽,而戴红顶子官帽的人又极多,汪精卫和黄复生看花了眼也无法辨别哪两个是载洵和载涛,即使看清也怕误炸了无辜乘客,只好终止暗杀计划,把那个炸弹又拎回去了。
    载洵和载涛没想到,做一把廉政秀,居然救了自己一命。看来廉政对谁都有好处的。
    这次行动无功而返,汪精卫索性决定干一个最大的,那就是宣统的爸爸、清朝摄政王、当时中国实际上的最高领 导人醇亲王载沣。
    载沣的醇王府在什刹海边上,载沣每天进宫上朝都要经过一座银锭桥,这里环境非常僻静,而小桥附近又有一条阴沟可藏身。于是汪精卫决定事先将炸弹埋在小桥下,汪精卫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
    可见,民间传说唯一说对了的是,汪精卫的确是准备在桥下干掉载沣,不过不是用刀,而是炸弹,毕竟,20世纪了嘛,刺杀的技术含量也该长进了。
    1910年3月31日深夜,黄复生和喻培伦前往银锭桥埋炸弹,留下汪精卫和陈璧君两人。
    陈璧君知道这将是他们两人最后的一夜,明晨八点,只要载沣按老习惯这个时间出门,就是汪精卫和他同归于尽之时。
    陈璧君拉着汪精卫的手轻声哭泣,汪精卫本想找一些话安慰她,可是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知道陈璧君深爱着他,他也喜欢上了这位有个性的南洋女子,汪精卫努力压下和自己心爱之人的生死离别之情,只是拉着陈璧君的手默默无语。
    半晌,陈璧君抬起头来,说:“明天你就要当烈士了,我没有别的送你,我陪你睡一夜吧。”
    汪精卫心头一震,握紧了她的手,又松开。
    二人在生离死别的煎熬中挣扎的时候,去埋炸弹的喻培伦和黄复生忽然先后匆匆跑回报信:大事不好,埋炸弹已经被发现!
    事情就有这么不顺。本来深夜没有人迹,可这天晚上偏偏有个邻近居民爬出被窝来散心!这家伙的老婆跟人跑了,气得睡不着觉,散步中隐约看见有人在银锭桥边埋东西。他第一反应是有人在埋偷来的宝贝,赶紧悄悄溜到一边,准备等埋东西的人走了再去捡个意外大财,不料接下去看到的是两个人在拉电线。首都人民的政治敏感性强,他知道这座桥可是摄政王每天上班的必经之地,两个人深更半夜在桥下鬼鬼祟祟,一定大有问题,于是喘着气一刻不耽误地跑去报案。这人多像现在的中国老百姓,一心爱国不知所爱何国?
    黄复生和喻培伦刚埋好炸弹,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人影一闪,立刻知道到他们的行动被人偷看到了。
    事发如此突然,汪精卫却很镇定,他说虽然发现了炸弹,但警察肯定就能查出来是他们干的?所以不用着急,看看风头再说。
    第二天的报纸上全是有人想刺杀摄政王的大新闻,把那个炸弹、那个电线、那两个埋炸弹的人大肆渲染,各报都分析评论,说这肯定是宫廷内部的争斗,扯到了载洵、载涛以及庆亲王几个人身上,舆论都没想到此事出自革命党之手。
    汪精卫等松了一口气,擦把冷汗开始策划下一次行动:让喻培伦去东京买炸药,陈璧君去南洋筹款,汪精卫和黄复生继续潜伏在北京找机会进行下一次暗杀的策划。
    哪能想到,4月16日,大批警察突然扑来,包围了“守真照相馆”,将汪精卫和黄复生一举抓获。
    四位热血青年大大低估了对手清政府的老辣:警察发现炸弹后,立即明白是革命党所为。报纸上关于炸弹起因于宫廷争斗,是清政府故意放出的消息,就是为了让行刺者安心不逃走。
        至此,汪精卫已完全暴露在清廷眼皮下,而他自己还浑然不觉,直到突然被捕。
    几个拎着一个炸弹的人,来对抗一个庞然大物的政权,这场较量是不均势的,汪精卫暗杀计划的失败,并不意外。
    企图暗杀摄政王,这是一个大案。负责审理此案的是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这个人因另一件事大大有名——他就是“东洋魔女”川岛芳子的亲生父亲。
    审理顺利得很。抵赖、狡辩、大事说小、小事说无之类审讯中常见的场面一律没有,汪精卫大声承认自己就是主谋,目的就是干掉载沣,动机是用以振奋人心。而那位黄复生,所说跟汪精卫一模一样。两人争着说自己才是主谋,罪责全担;对方不过是个小帮工,毫无干系。
    肃亲王是当时清统治阶层里罕见的有头脑、人品也不错的人。审讯过程中,看着汪、黄二人的气度,他一直感佩革命党人就是了不起,死留给自己,生交给别人,这样的人清政府中有吗?联想起清朝那些极度腐败的杂碎,肃亲王心情极为复杂。
     肃亲王反复考虑,劝下了载沣。他说,这个愣头青汪小子来刺您,根本就没想过要活,他就是要以他被咱们宰掉去鼓舞人呢!您看看,如果杀他,“同盟会高级干部汪精卫亲身谋刺摄政王杀身成仁”的事儿就定了,他成了楷模,咱成了同仇敌忾的对象,这不是正好合了他的意吗?他来刺您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啊!咱不能让他得逞,您想想,不杀他的话,别人怎么想?企图谋刺摄政王都得到宽大,咱表现出了无边恩德,民心就站到我们这边了。
    1910年4月29日,清廷判决书下,称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属于可以原谅的对象,格外开恩不杀了,判处二人永远监禁。
    这个肃亲王被汪精卫的精神和识具大大吸引,他几次到监狱中看望汪精卫,给他做思想工作,希望他能放弃反清念头,加入到自己这边来。结果每次都成了辩论,各讲各的理。肃亲王强调中国内有复杂国情,外有列强环伺,变革政体要有步骤地逐渐推进,而汪精卫认定要救中国非民主革命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不可。两人立场如此不同,怎能形成什么共识?
    不过,在几番接触中,二人对对方的品德都产生了尊敬。后来汪精卫谈到肃亲王,说:“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肃亲王则说:“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
    汪精卫事败入狱,人在纽约的孙中山叹道:“汪精卫是我们的一个大人才啊,失去他等于砍掉了我一条手臂!”一度陷入分裂的同盟会为了营救汪精卫又团结起来了,各地组织都在行动;而民众也看到,革命党可不是一个叫人家子弟送死、领袖们舒舒服服的团伙,他们的信念和决心如此坚贞如此深厚,中国的希望就在他们。
    汪精卫在牢里吃什么?每日三餐都是一碗霉变的陈米饭和一条咸萝卜,每五天才可以吃到一次豆腐,逢年过节则每人赏肉半斤。这日子基本不是人过的,就在这里,汪精卫写下了名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所出的《慷慨篇》,全诗是:
    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终身监禁,何日是头?
    汪精卫给 陈璧君写了首词:“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新年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词后,他又写了五个字“勿留京贾祸”,催促她快快离开危险的京城。
    陈璧君来信了,她的信是一篇可以光照爱情史的文献:“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挡无法见面,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却能穿过厚厚的高墙。我将遵从你的忠告立即离开北京,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想和你商谈。你我两人已不可能举行形式上的结婚仪式,但你我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你看好吗?”
    汪精卫热泪盈眶,咬破食指,写下一个鲜红的“诺”字。
    准备把牢底坐穿的汪精卫没想到革命形势发展如此之快,入狱仅一年半,武昌起义爆发,随即各地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风雨飘摇的清廷赶紧宣布释放政治犯,汪精卫黄复生作为头号政治犯立即出狱,1911年11月6日,汪精卫和黄复生重获自由,北京各界一千余人涌到法部大狱门前,欢迎这两位刺杀摄政王的英雄出狱。
    1911年12月,汪精卫乘船到上海,那里,陈璧君正等着他。

    兆铭先生为留存中华血脉舍生取义,忍辱负重,蒙冤百年。奇冤终将昭雪!先生千古!

    汪精卫 当年刺杀 摄政王  宁愿不要自己的生命,也要 为理想献身。
这样的人,有着和孙中山同样的理念,理想的人,怎么可能 去作一个 明知要 千古骂名的 汉奸?
为了 与日本周旋,掩护和帮助蒋政府  宁愿再一次 选择 失去比自己生命更可贵的 名誉。
杀身成仁,圣人会作。但  为了取义,先毁灭自己的 名誉,尤其 对政治家,如生命一样的名誉
比圣人又如何?
那些在他周旋下活下来的中国人的后代 骂他汉奸最起劲
是啊。。。看汪精卫的传记,,常常看得 热泪盈眶。只能以泪当血纪念这样的伟男子。
但后人 却因为政府官方的舆论主导,不敢纪念汪精卫,更没有哪一个政府肯承认 和日本政府暗地里有关系
以现在的智慧和民智,或者,汪精卫不能名照古今,但总有一天,他将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这是必然的,可以预料到的。
2004年以前,从没读过汪精卫的故事,真是孤陋寡闻,可能是当局没有太多的文字让公开读。但2004年以后,无意在网上,在书店里,有关于客观介绍汪精卫的,才开始了解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非常崇敬,当时就不相信这样的人,是做汉奸。
   这一节是百度搜索到的:=== 陈璧君自知汪精卫的尸体日后难免被人毁棺鞭尸,便亲自布置,用了5吨坚硬的碎钢块掺在混凝土里,然后浇灌成厚厚的墓壳。她满以为这样就能安全地保护好汪的尸体。没想到仅仅过了10个多月,抗日战争就胜利了,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呼声中,南京人民对汪精卫的坟墓留在梅花山十分不满,纷纷要求铲除。蒋介石在舆论的压力下,派何应钦扒掉此墓。
    陈璧君,汪精卫,都是人中龙凤,极品聪明的人,事后能料到坟墓的下场,事先怎么可能不知道当汉奸的损失?尤其,汪精卫陈璧君有着先进民主思想的人,汪精卫还是孙中山遗嘱的撰写人,这种思想和理念的人,怎么可能选择作汉奸?
当时的人,不理解汪精卫。为什么,已经烟消云散后,现代的人,也在人云亦云呢?如果是这样,还有哪一位能人志士,还愿意为了这个愚昧的民族的解放和自由,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牺牲比生命更可贵的政治名誉呢?汪精卫被扣上汉奸的帽子,实在冤枉。都说,袁崇焕冤枉,但我说,袁崇焕并不算冤枉,因为当世人愚昧,无知,甚至作帮凶去残害保护他们的英雄,但现在,人人都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那袁崇焕就不算是真冤枉了。因为后人已经明白了他是真英雄。但汪精卫呢?后人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作小人,如疯狗一样在后面追咬,怎么不令人痛心?


这样的人,有着和孙中山同样的理念,理想的人,怎么可能 去作一个 明知要 千古骂名的 汉奸?
为了 与日本周旋,掩护和帮助蒋政府  宁愿再一次 选择 失去比自己生命更可贵的 名誉。
杀身成仁,圣人会作。但  为了取义,先毁灭自己的 名誉,尤其 对政治家,如生命一样的名誉
比圣人又如何?
只能说蒋介石是在美国斯大林的忽悠和支援下,死扛着他,死死拖住日本军队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T神话论坛 ( 沪ICP备09074267号 )

GMT+8, 2025-1-11 16:57 , Processed in 0.0581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